账号:
密码:
PO18文学 > 都市言情 > 五代十国那些人 > 第182章 军事改革
  我们上面也说了,柴荣虽然在太原之战中失败了,但是却也不能说与他没有一点的收获,柴荣通过亲征的两次战斗,高平之战和太原之战,深刻的感受到了现在他的军队中存在的几个问题。
  这里面有两个问题,一个是骄兵,一个是冗兵。
  骄兵这一点不用多说,咱们上面也提到过,李克用和他的儿子李存勖之间的对话就是五代兵骄将傲的一个完美的体现,军阀们在乱世依靠的就是军队,要是没有军队,那些这些藩镇也不能称之为藩镇。
  这些藩镇也明白,他们的地位还有所谓的威望,都是靠这些兵卒们来维持的,今天还是一个王爵,还是前呼后拥的大帅,但是一旦手底下没了兵,那就什么都不是了。
  在乱世只有手里有兵,那才真正的安心,所以这些藩镇们也不敢太得罪他的这些兵卒,反而要拼命地笼络,不停地给赏赐,只是要打仗那就要给赏赐,打了败仗要安慰,打了胜仗要给赏赐,当时基本上国家或者一个地区的支出,基本上绝大对数都是军费支出。
  当时当兵是一个不错的行业,藩镇和统治者为了保持自己和兵卒们的联系,就只有把军方的利益放在第一位,那时候什么百姓,什么国法啥的都不管用,军人成了名符其实的特权阶级。
  人永远都不会得到满足,这一点已经被公认了,随着军方的地位不断的提高,他们的野心也不断的膨胀,为了攫取更大的价值,他们形成了一个个的小团体和利益集团,这些利益集团的目的就是为了争取更多的利益和好处。
  这样的事五代就发生过不少,这边要打仗的时候士兵们却不愿意上战场,因为还没有给赏钱,只有给了赏钱那才能上战场,而且上了战场那也不一定好好打仗,一看情形不对,就立刻投降了或者就逃亡了。
  在五代当兵那都是比猴都精明,一个个眼神活着呢,谁也不想死,所以打仗的时候第一要务不是杀敌,而是自保,这样的军队,要是想打仗,打顺风仗那还不错,要是打起了硬仗,那绝对是必败无疑。
  所以此时这次五代的军队一句话总结就是要钱一流,打仗不入流,打仗不入流那也就算了,更坑的是这些人还是白眼狼,没啥忠诚度可言,平时好吃的好喝的供应着,一切好说,但是只要是得罪了他们,他们立刻就能造反,立刻就能反咬一口。
  这一点我们从上面的樊爱能和何徽临阵脱逃这件事上就能看出来,差一点把柴荣坑死卖了。而这样的事情在五代发生的还真是不少。所以兵骄将傲这件事的确应该好好治理一下,军队的纪律也应该重新树立起来。
  再有一个就是冗兵,可能一说这个冗兵大家第一印象就是兵多,这个词的意思的确是有兵多的意思,但是更多的则是特指无用的兵多。
  什么叫无用的兵,那就是发军饷的时候有他,打仗的时候找不着,就算是打仗的时候勉强上了战场,但是也不能打仗,有时候反而在战场上面起了一个反作用,这就是所谓的冗兵。
  冗兵这个问题产生的原因主要就是因为那时候军队里面没有引入退休机制,都老的不成样子了,还扛着一身皮甲挂着一个生锈的铁剑或者长矛溜来溜去,这完全就是占一个士兵的名额,但是打仗的时候却没有什么用。
  反而因为这些老兵们对敌“经验丰富”,而且资格老,所以很多时候,军容军纪都是他们这些人带坏的。
  可能很多人说了,既然军队中没有退休这一说,那就引进不就行了吗?但是这可不是仅仅说说而已,这牵扯到很多人的利益。
  很多人做了一辈子兵,身上没有一技之长,而且年纪大了,那时候没什么社会保障,自己不种地自己不做生意那就没得吃,而退役的士兵年纪都大了。生活更是困难难,他们除了在军中还能混口饭吃,到了社会上他们的生活就是一个大问题。
  所以对于这些老兵来说,没有人愿意离开,要是有人想要拿走他们的铁饭碗,那是肯定不行的。所以柴荣大军是改革必然面临着巨大的阻力。
  其实说到对于军事的改革,还有一个原因就是消弱藩镇,我们想想上一次柴荣为什么亲征,那柴荣也是有自己不得已的苦衷的,再往前面翻翻,有多少的皇帝是被自己在前线的大将卖掉的,所以柴荣不想当成一个被人卖掉的可怜亡国皇帝,他要亲自掌握军权,这样他才有安全感。
  而让他没有安全感的一个主要原因,就是藩镇忠诚度不高,藩镇力量过于强大,威胁中央,所以这也算是柴荣改革的一个原因。
  但是柴荣是一个有毅力的人,他认准的事情,很少有人能够把他拉回来,让他改变主意,于是他就召集了大将们说了一句话:“军队在精不在多,现在一百个百姓还不能养一个当兵的,现在百姓生活这么艰难,咱们养这些没用的东西干什么。咱们要养就养能打仗的精兵,你们觉得呢!”
  柴荣这段话把他的意思已经已经表达得很清除了,军队人数不在于多少,而在于是不是能打仗,所以他觉得应该减少军队总数,提高总体素质,减轻人民负担。
  在这里其实处置骄兵悍将和解决冗兵的问题都是在一起的,骄兵悍将多了,冗兵也就多了,所以柴荣并没有把这几个问题分来,而是一起治理。
  对于军队他提出了几点要求,第一:淘汰老弱病残,不让吃空饷,可以让他们回原籍,或者给他们发一块地,但是不能呆在军中,这其实就是变相的引入退休机制,只要是不能打仗的全部都要回家,军中要要有用之人。
  第二点,重新招募一部分军人,之前裁撤了一部分老弱病残,现在还需要招募一部分士兵补充进来新鲜血液,但是在挑选士兵的时候,还是在精不在多,本着宁缺毋滥的原则。
  而且在募兵这一点上,柴荣也做出了一个新的规定,那就是地方藩镇没有募兵权,只有中央才能募兵,其他地方藩镇要是公开募兵,就当成造反处理。
  这样一来,中央紧紧把握住了最紧要的募兵权,其实这里面已经有了一个强干弱枝的意思,但是还没有宋朝那么严重。
  其实宋朝开国的时候也这样搞过,宋朝后来之所以打不过契丹,战斗力低下,很多人都把原因归结到强干弱枝上面,觉得当初赵匡胤在当了皇帝之后,就把宋朝的军队搞乱了,变得弱不经风。
  但是赵匡胤者所以这么搞,那也是有原因的,而且这还和柴荣有关系,因为此时柴荣搞这个军事改革,主要负责人就是赵匡胤,当然还有他的弟弟。
  赵匡胤当时是禁军之一的殿前司殿前都虞候,他负责一件事就把地方军的精锐抽调到中央来,所以在这个过程中赵匡胤充分认识到强干弱枝的好处,所以等到他当了皇帝,他搞的其实还是这一套。
  不过此时柴荣,搞强干弱枝这一套的目的和赵匡胤在宋朝搞的不一样,赵匡胤的目的是为了防止武将专权,防止叛乱,但是柴荣搞这个主要是为了加强还不强大的禁军,建造一支可以为他冲锋陷阵平定天下的虎狼之师。
  当时地方上的军队叫做厢军,也可以说是“乡军”,看着名字就知道,这肯定不是什么正规军,不然的话,绝对不会挂一个“乡”字。
  其实厢军就是不算是正是军队,虽然也算是战斗序列,但是却不是主力,只能打个辅助啥的,真正的主力还是禁军,禁军主要是两个,一个是我们上面说的殿前司,还有一个就是侍卫亲军司。
  这两只禁军被称为两司,此外侍卫亲军司还分为侍卫亲军马军司,侍卫亲军步军司,再加上一个殿前司,就被称为三衙,这就是五代后周两司三衙。
  我们上面也说了。负责这一次军事改革的事殿前都虞候赵匡胤,所以赵匡胤从地方上找到的一些精锐,还有新招募的一些猛人,全部塞进了殿前司,这样一来殿前司的实力就远远超过了侍卫亲军司,而原本侍卫亲军司和殿前司还能平分秋色,特别是侍卫亲军司的侍卫亲军马军司,更是重中之重,是禁军中重要的骑兵力量。
  但是自从柴荣进行军事改革一来,侍卫亲军司渐渐比不上殿前司了毕竟殿前司是全国的精锐士兵组成的,在国家力量的作用下,膨胀的很快。
  后来基本上一提起作战部队国家主力,那就是禁军,一提起禁军,那就是殿前司,一提起军事第一人,那就是殿前司都点检。
  后来赵匡胤也是从殿前都点检的位置上篡位当了皇帝的,由此可见这个位置的重要性。
  这一次改革,其实也就是把地方和民间的精锐调入禁军,而把一些老弱病残淘汰掉,根据史料记载,这一次改革之后,后周军事实力由衰转盛,后周那一支转战千里,纵横天下的铁血雄狮初现雏形。(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