账号:
密码:
PO18文学 > 历史架空 > 重生北魏末年 > 第687章
  只不过没想到自己却是以援军的身份来到了这里。
  此时再吟这首诗,就不应景了。
  当初北魏太武帝拓跋焘饮马长江,沿途烧杀抢掠,使得北方军队在江南人眼中,名声臭得很。
  故而高澄在与萧纶、萧绎交接城防前,特意再次宣读军纪,禁止将士劫掠。
  眼见齐兵入城后秋毫无犯,倒有不少胆大的建康百姓拥挤在道旁,争相观望北齐天子。
  只不过这北齐天子谨慎得很,坐在车厢里,没人望得见他的真面目。
  皇太子萧大器迎亲高澄入宫,高澄却不往台城,非让萧纲出城相见。
  萧纲无奈,只得与高澄在台城宫门前相会。
  两人一番客套寒暄后,高澄第一句话就打消了萧纲心中最大的顾虑:
  “小婿此来,只为调停江南战事,无意鸠占鹊巢,此会过后,我当退出建康,还请翁丈组织军队,接手城防。”
  还不等萧纲高兴,高澄又道:
  “为防止叛军背诺,我将驻军于石头城、白下城、江乘城,为翁丈拱卫建康,军士既是为翁丈效力,自当由翁丈供给粮饷。
  “此番大军南下,劳师远征,朝野多有非议,小婿不图荆南,只为得京口一地,以堵塞江北悠悠之口。”
  高澄所谓驻梁齐军的提议虽然离谱,但形势比人强,半点不由人,萧纲一一应允。
  两人再度就驻军数量进行磋商,高澄张口就要在石头、白下、江乘三城之中,各驻军万人,又在京口屯扎两万将士,要在建康周边摆下五万大军。
  萧纲当然不同意,一番讨价还价,最终高澄在三城各驻军步卒五千人,又在京口留下一万五千人,共计三万大军,三万将士的粮饷皆由南梁提供。
  与此同时,萧纲答应缩减江东水师规模,江东水师不得越过京口以东,不追究萧纶、萧绎罪责,南梁向齐称臣,下诏命陈霸先回师等等一系列苛刻条件。
  但对于高澄所言,要他贴补北齐此番出兵的耗用,萧纲表示自己有心无力,此前守卫台城,已经大开国库,赏赐将士,哪还有余财给小高王。
  不过萧纲也是好运气,有高澄这么一个热心的好女婿,他向萧纲提出建义,此前建康城中有许多朝臣依附萧纶、萧绎,二王可以不追究,但必须杀鸡儆猴,正可将那些人抄家来贴补北齐出兵的亏空。
  并表示若萧纲下不去手,他可以为之代劳,打士家大族的土豪,没有人比他小高王更有经验。
  萧纲赶紧自己把事情揽过来,若是让高澄代劳,谁知道他会以此为名,将打击面扩展到什么范围。
  也不知道随行的北齐户部官员是如何计算,总之是为高澄南下开出了三十万匹布绢的军费支出。
  当然,小高王也体恤自己老丈人一时拿不出这么多,放宽了支付条件,第一批支付布绢十万匹,其余二十万匹分四年支付,每年运送五万匹布绢渡江。
  答应下高澄这些条件,萧纲称得上是量江东之物力,结高澄之欢心。
  两国君主在拟好的和议书上盖下印玺,萧纲自觉地一阵恍惚,是被太子萧大器搀扶着,才得以站稳。
  无论如何,江山社稷到底是保下来了。
  当天,萧纲下诏,赦免邵陵王萧纶、湘东王萧绎,让二人各归属地,又下诏命陈霸先立即退回岭南,否则以叛逆论处。
  同时高澄也在建康发声,如今江南战火终于停歇,若陈霸先敢冒天下之大不韪,执意打破得来不易的和平,继续挑起战事,齐军亦将为梁主平叛。
  当夜,齐军陆续撤出建康,高澄分兵一万五千人,分别驻守建康城西北的石头城、北方的白下城以及东北方的江乘城,自己则领大军移师京口。
  翌日即组织京口民众迁往江北,又相同数量的江北之民南下,而驻军家眷,亦将由洛阳迁往淮南扬州。
  高澄免去段韶合州刺史一职,命为京口镇将,总领三万驻梁齐军。
  合州刺史一职将由厍狄干接任,而寿州刺史将转为文职。
  再说萧纶、萧绎,二人得到赦免诏书,欣然班师,而建康城中,被萧衍恩养了近五十年的公卿大族们则遭了罪。
  由于高澄催要第一笔十万匹布绢,同时也为了报复他们投奔叛军,建康城中,士族哀嚎遍野,萧纲一连抄了十余家,所得财物远超高澄索要的第一笔十万匹布绢,也让萧纲的国库得以缓过劲来。
  萧纲如约在第二日将十万匹布送往京口,高澄可不管这些布绢上沾染了多少血腥,站错了队本就该付错代价,更何况人又不是他杀的。
  再说陈霸先,得到萧纲勒令退兵的诏书,以及高澄的威胁,正为难着。
  而南梁与北齐的和议内容也传到了军中,将领们纷纷鄙夷建康朝廷对北齐卑躬屈膝,吵闹着要拥立武陵王(萧纪)为天子。
  陈霸先独处许久,经过一番痛苦的心理挣扎,终于对诸将说出了‘退兵’二字。
  大家伙北上,好不容易打下的地盘,只因一纸诏书便给舍弃,将士们自然不愿,但因为陈霸先在军中的威信,也忠实执行他的退兵指令。
  毕竟众将也知道,面临建康朝廷与北齐的双重威胁,只能服这个软。
  他们就不明白,为何高澄放过了这个袭占江东的机会,所谓信义难道就真有这么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