账号:
密码:
PO18文学 > 历史架空 > 重生北魏末年 > 第121章
  ‘澄以为当设军饷,分发钱粮给士卒,如今各军多为将领私人部曲,若以渤海王府的名义发放军饷,也可改变兵为将有的格局。’
  ‘军饷数额,澄不敢置喙,但请父王一心独裁。’
  写到这里,高澄短暂停笔。
  北魏劫掠成风的根源还是钱财问题。
  道武帝拓跋珪建立魏国,一直到孝文帝太和八年,近百年的时间里,根本就没有成熟的俸禄制度,莫说士卒,就连官员也领不到薪水。
  在此期间,北魏所奉行的是班赐制度,即天子亲征之后,将所得物资分发给将士,同时鼓励将领征战时,自行解决物资供应,所获物资同样由军中将士瓜分。
  也正是因为班赐制度,彻底养成了北魏军队劫掠成性的风气,军纪好一点的尚能约束,军纪差一些的,如崔延伯、高澄的遭遇都是明证。
  冯太后主政后,北魏开始汉化进程,而治理国家的主体也由武将转变为文官,为了应对这一转变,孝文帝太和八年,在冯太后的主持下,班俸制终于在北魏颁行。
  北魏立国百年后,公务员们终于有了稳定的工资收入,但这是官员福利,底层士卒依旧指望在战争中劫掠维持生计。
  高澄相信高欢一定会心动,以发放军饷的阳谋改变军队私人部曲的性质,纵使聪明人看破其中的奥秘,也只能无奈接受这一现实,毕竟军队指挥权暂时还在自己手上。
  若是反对发放军饷,谁又敢直面士卒众怒。
  高氏集团兵为将有的现象十分严峻,仅高澄的京畿军团,高敖曹的五千汉军、尧雄的三千河北兵都具有私兵性质。
  而侯景、贺拔胜移镇地方,却带着部曲随行,其实也是一种兵为将有的体现。
  这些士卒姓侯、姓贺拔,但绝不会姓高。
  现在问题只剩下一个,军饷从何而来?
  高澄提笔继续在纸上书写:
  ‘自冯太后以来,佛教多受推崇,孝明帝神龟元年(518年),洛阳寺院庙宇侵占民舍,多达三分之一。
  ‘及至河阴之事,朝臣死难,其宅院庄园,多由家人捐献于庙宇。
  ‘这些寺院占据大量田地,僧尼自身不事生产,驱使贫农耕种,却免于赋税徭役,致使国朝用度短缺。
  ‘澄以为大魏崇佛,钱财用之于佛,高氏当抑佛,钱财取之于佛。
  ‘以寺院钱粮,养高氏之兵,何乐而不为?抑佛之事,澄请主持。
  ‘道武帝因寺庙暗藏兵刃而发难,澄授意侍中高隆之新建寺庙,兵刃甲胄可轻易藏于其中,效前人之智。
  ‘同时,澄将分派密探,查访僧尼为恶之事,张榜公告,不使天下物议加之于父王。
  ‘纵有非议,澄愿一肩当之。
  ‘此事关联甚重,澄不敢怠慢,但澄忙于征战,幕府多有空位以待贤才。
  ‘叔父开府谘议崔暹,以举贤为好,其人又多有才干,孩儿恳请父王为儿索之,以助澄为父王分忧。
  ‘澄百拜叩首,愿父王体态康健,成就故汉太祖高皇帝之伟业。’
  高澄拿起信纸,仔细审视一番,字虽难看,但内容倒是把该说的都说到了,不仅帮高隆之开脱,更为自己开口求要崔暹。
  至于承受非议,也只能是他了,高欢这人平生好扮红脸,这得罪人的白脸人选,可不就落在高澄头上。
  倒也无所谓,小高王暂时不敢彻底清查田亩,统计人口,担心触动豪强利益,影响高氏根基,可仅仅一群僧尼他又担心什么。
  欺善怕恶之事,高澄当然做不出来,但问题是,你们这群僧尼,也称不上善吧。
  至于豪强,也蹦跶不了多久,一旦这件事情办成,关东之军尽成高氏私兵,小高王推行严格土断,想来大家也是支持的。
  这封密信事关重大,不敢像以往一样差遣信使,高澄深思熟虑后,还是选择了他的表哥,段韶。
  第九十三章 感情深浅
  第二天清晨,段韶被唤来渤海王府。
  高澄手持短刀割煮好的牛肉,吃得正欢。
  “表兄还没用膳吧?快坐,快坐,我早让膳奴给表兄备上了一份。”
  高澄热情招呼,却让段韶把心提起来了,他苦笑道:
  “子惠有话就直说,只要不是讨要我新纳的妾室,我统统答应。”
  “孝先在说什么!我高子惠不好女色。”
  高澄板着脸反驳一句,让婢女替自己擦干净了手,又屏退了众人,这才掏出信封,说道:
  “我有一封密信急需呈交父王,事关重大,不敢假手外人,我在孝先与明月之间犹豫许久,终究是孝先与我多了一层表亲,关系更为密切。”
  段韶闻言精神一振,他接过信封,笑道:
  “斛律光粗俗不堪,哪是值得托付大事的人,子惠且放心,我必定不负所托,既然事情紧急,韶即刻出发。”
  接过信封,将它好生收入怀中,段韶告辞道:
  “既然事情紧急,韶即刻出发,子惠可还有言语需要转告。”
  高澄立即起身,亲自将段韶送出府门。
  临行前,高澄还特意嘱托段韶为他向陈元康带去问候。
  洛阳的太阳又怎么会忘记流落在晋阳的那株向日葵。
  才送走段韶,高季式也在收拾行囊,准备南下挖高敖曹的墙脚,为高澄拣选四百锐士充作护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