账号:
密码:
PO18文学 > 穿越重生 > 1627崛起南海 > 第1731章 商业契机
  费策贤在三亚这段时间并没有闲着,去得最多的地方便是三亚的市立图书馆。虽然碍于学识眼光,他没法在短时间内通过自学掌握海汉的诸多先进技术,但文史类的书籍档案对他而言却是毫无难度。所以费策贤便将图书馆里有关海汉发家史的记载几乎都看了个遍,对于这个国家在发展壮大的过程中使用过哪些手段也是了然于胸。
  虽然这些出自海汉官方的记载大多是站在歌功颂德的角度居多,但费策贤在此之前也看过大明对于海汉历年各种事迹的记载,两相对比之下,自然就会有一个比较全面的观感。
  海汉当年是如何空手套白狼,从大明手里强占了海南岛,双方对这一段历史的记述当然是不一样的。海汉声称自己的举动是为了保护海南岛不再遭受海盗侵袭,而且得到了地方官府和民众的支持。而大明却将这种行为视作入侵,只是当地官府要嘛被海汉收买,要嘛就被除掉,所以才会失去了琼州的控制权。
  双方对于这段历史各有说法,但费策贤自然认为海汉这边是满嘴谎言不可信。如今海汉跟朝鲜搭上了关系,不管其真实目的如何,费策贤总归是要警告一下李希,先给他埋颗钉子下去,说不定日后能起到一些作用。
  李希不敢在这种问题上与费策贤辩论,他知道自己当下的一言一行都是代表了朝鲜官方的态度,如果表现出倾向于海汉一方的态度,那很容易会让对方产生误解,从而影响到两国的关系。
  当然他心里还是对费策贤的话有些不以为然,弱肉强食本来就是天经地义,如果大明足够强大,又岂会被小小的海汉蚕食领土。当年是海汉,如今是后金,大明的虚弱正一点一点地暴露出来,意识到这一点的不仅有大明的对手,还有像朝鲜这样的传统盟友。
  费策贤并未意识到自己的言语已经暴露了大明的虚弱之处,在他看来海汉既然想在借助今天这个场合扩大自己的国际影响力,那么自己就默默地做一些拆台的工作好了。他虽然势单力薄,但能凭借游说给海汉增加一些阻力,那也算是尽到了作为大明使臣的职责。
  而海汉高官们暂时也还没顾上招呼他,与会商人们表现出来的热情要比各国政客要高得多,他们有太多的问题需要这些海汉高官给予解答。
  目前与海汉保持贸易往来的国家当中,规模最大,交易最为频繁的仍然当属大明。就连已经取得海汉国籍的大商人,十之七八也是来自大明。可以说海汉的商贸体系实际上就是构建在大明的基础之上,人员、资源、渠道、市场,各个环节都对大明有着非常大的依赖。
  但这种依赖并不是单方面对大明寄生吸血,海汉利用这些条件创造出了巨大的商业价值,让那些选择与海汉合作的商人们都是赚得盆满钵满。而海汉在这些年里所倡导的殖民地商业模式,也是大受跨国商人们的追捧,如今不但三亚举行的每一次招商会都人满为患,就连今天这种外交晚宴也被嗅觉灵敏的商人们当作了打听商业信息的机会。
  对商人们来说,海汉下一处的殖民地会以何处作为目标,下一条海上贸易航线会通往哪里,近期会有什么新的产品投放市场,去年年底预告的贸易税调整方案到底时候时候才会出台……等等诸多问题都需要向海汉执委会的这些高官寻求答案。
  哪怕他们在这种场合所能得到的答案不会很确切,但只要能够得到只言片语的回应,他们自然会从对方的语气表情动作等细节去揣摩答案,其分析能力之强丝毫不亚于安全部的情报专家。因为这些信息对于商人来说,每一条都是价值连城,如果能够快人一步得到第一手的消息,就极有可能意味着在接下来的行动中能比竞争对手更早布局,赚取更多的利润,甚至是垄断某一地的市场。
  而海汉对于这些商人也极为重视,虽然今天这个宴会的重点在于官方外交,但仍然给予了这些商人入场参与的待遇。这在大明肯定是不可想象的待遇,商人们对此自然也表现得感激涕零,认为自己在海汉才真正拥有了与财产相当的社会地位。
  旁观这种热闹场面的外国使节们感受都大同小异,简单说就两个字:羡慕。虽然他们内心未必看得起这些商人,但也不得不承认这些商人在海汉所构建的商贸体系中起到了非常重要的引导作用。
  荷兰与葡萄牙的使节对此自然是有着最深切的感受,这两国都是以善于经营海上贸易著称,但在海汉出现之后,他们很快就在南海地区沦为了配角,海汉吃肉,他们就只有喝汤的份。利润最高来钱最快的生意,几乎都被海汉所垄断,甚至还被禁止进入大明北部的沿海地区进行贸易,这样的处境让他们很难心平气和地看待海汉的经营手段。
  不过这两国互为竞争对手,就算对海汉有再多不满意,也肯定是坐不到一张桌子上的。苏克易找上了占城使节,而托马斯则是跟安南小王爷郑柞坐到了一起。
  苏克易的目的很明确,就是要跟对方商议购买粮食的事情。巴达维亚议事会其实在年初就已经定下了要改变过去的粮食收购方式,不再由大成米行垄断每年向官方供应粮食的业务,而是向占城国和其他粮食产地采购一部分,以减少对大成米行的依赖。
  抛开这期间会造成的粮食价格波动先不论,荷兰人这种不把所有鸡蛋放进一个篮子的做法本身其实没有什么问题。只不过他们着实没想到,那个能在巴达维亚粮食市场上呼风唤雨的商人,竟然是暗中为海汉效力的情报人员,而议事会决定对粮食采购程序作出的调整,在海汉看来就成了必须要加以阻止的措施。
  不过苏克易终究还是慢了那么一点,在此之前外交部便已经找过占城大使罗克恩通过气了,建议占城国暂时不要与荷兰人开展粮食贸易。而海汉仅仅只是对此提出建议的原因,一方面是因为罗克恩这人还算不错,外交部对他的印象比较好,不想使用太严苛的措辞;另一方面真正的外交工作其实是在占城当地展开,三亚这边给罗克恩打招呼只是出于外交上的手续而已。
  海汉为什么能提前知道巴达维亚当局要向占城国购粮,又为什么要阻止荷兰人的行为,罗克恩其实没那么大的兴趣去追根究底。他在三亚的使命比较简单,就是尽量维持好占城与海汉之间的关系,因为对占城来说,海汉的作用和影响实在太重要,其份量远远超过了荷兰人。
  占城国力过去在中南半岛上大概要排进倒数的位置,跟安南、暹罗、缅甸这些大国自然比不了,甚至比老挝、柬埔寨这种内陆国家都还差一档。直到在搭上海汉之后,占城国才总算是止住了国力继续下滑的颓势,慢慢跟上了海汉的发展节奏。
  占城在贸易和军事上都非常依赖海汉的帮助,而最赚钱的盐铁粮等产业都是掌握在王室成员手中,因此作为既得利益者的占城王室也是非常坚定的海汉支持者。
  占城军队也走了一条与安南相似的发展道路,即聘请海汉军事顾问训练军队,送高级军官和将领到海汉接受专业培训,并大量采购和列装海汉所产的武器装备。每年海汉在南海举行的跨越军演,占城也会派出军队参与其中,以昭示本国与海汉的军事同盟关系。
  而海汉历年来从占城国招募的移民也着实不少,仅三亚一地的统计数据,就有至少一千四百多来自占城移民定居在此。
  正是因为有了这些非常深入的合作,两国外交关系十分稳固,海汉才能很直接地向占城国提出了“建议”,希望其拒绝荷兰人的购粮要求。
  苏克易原本以为这是一个相对轻松的差事,只要告知占城人,东印度公司将向他们订购大量粮食,并且是付现银,对方一定会立刻答应下来,毕竟不会有人跟钱过不去。然而罗克恩所表现出来的态度却很冷淡,只称此事需要向国内汇报,自己无权决定是否将粮食出售给东印度公司。
  “罗大人,我必须要提醒你一下,这可不是一锤子买卖,如果我们合作愉快,那么明年、后年,今后的每一年,贵国都会有机会接到来自巴达维亚的粮食订单,而且数目都不小。”苏克易见对方似乎对此并无太大的兴趣,他认为对方或许是没有意识到这笔买卖的后续影响力,便又继续加以说明。
  罗克恩倒也不好直接跟他说不卖,毕竟海汉也没有提出一定要以那么决绝的措辞去应付荷兰人,加之他性格温和,也不想轻易得罪人,只能是继续跟对方打太极:“苏大人,就算贵国给出的条件再好,我也没有权力替占城国作这个主,一切都得等国内作出决定。不过我必须要先向你说明,我国早在去年下半年就已经与海汉签署了粮食换武器的交易协议,而协议中我国需要向海汉交付的粮食就是今年的夏粮了,所以如果贵国求购的数量比较多,我国也未必能供应得了。或许你们可以去找暹罗或者安南再打听一下,说不定他们的粮仓里还有可以用来出售的余粮。”
  苏克易听了之后只想翻白眼,安南和暹罗这几年军事摩擦不断,随时都有可能爆发大规模的国战,哪里会轻易卖掉粮仓里的余粮。而且安南当年内战的时候已经吃够了饥荒的苦头,就算有充足的粮食也不会轻易出售,东印度公司要是为了打动他们而报个高价,那就有悖于节省购粮开支的初衷了。
  不过罗克恩的回答听起来也算合理,因为去年就将今年的夏粮先纳入了军购协议里,所以没办法大量出售粮食给东印度公司,这不是钱多钱少的问题,而是占城必须守约将粮食交到海汉手上。但苏克易转念一想,这岂不是在无形之中又被海汉给阴了一道,只怕巴达维亚派去占城的人要白跑一趟了。
  “这真是一个令人沮丧的消息。”苏克易对此也没什么好说的了,他总不能让占城人撕毁与海汉签署的协议,然后把粮食卖给东印度公司。
  “如果巴达维亚真的那么缺粮,其实你们也可以在三亚购买粮食啊,这里有专门的交易市场,苏大人可以去试试。”罗克恩也是演戏演十分,最后还给苏克易出了一个馊主意。
  苏克易倒是知道罗克恩所说的交易市场,只要在那里挂出自己要花钱收购的目标商品,价格合适的话就会有人主动联系自己。但问题是在于这粮食买来是要进官方粮仓,而不是立刻投入到市面上出售,从三亚买粮的运费成本无法忽略,买得越多亏得越多,那还不如就在当地从大成米行手里收购粮食。
  “再说吧。”苏克易勉强挤出一丝笑意回应了对方的建议。他也不想对罗克恩解释为什么东印度公司不向海汉购买粮食,这问题实在太复杂了。他现在很想写一封信送回巴达维亚,建议议事会放弃原来的打算,不要再折腾粮食了。
  当然苏克易也知道这种建议就算发回去了,议事会的老爷们也不会当回事的,改变粮食采购方式肯定是有更深层的原因,而且多半跟高层的利益相关,这些事情可不是他能够插手解决的。
  专门留给商人们咨询问题的时间很快就结束了,不管他们有没有得到满意的答案都只能到此为止,因为海汉高官们接下来还要花时间与各国使节进行接触,外交事务可比商人们的钱袋子更为重要。尽管商人们依依不舍,但他们还是被暂时劝离开,将交流的空间腾出来让给各国使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