账号:
密码:
PO18文学 > 科幻异能 > 大明惊变 > 第6节
  珠娘姓蒯名玉珠,是匠官蒯祥的孙女。蒯祥即是永乐年间主持修建紫禁城的工匠,而今仍然在世,且最近又受明英宗朱祁镇之命重新修建了早先毁于大火的奉天、华盖、谨身三大殿[1]。三大殿重修是朱祁镇非常自豪和夸耀的事,正好朝贡的兀良哈和日本使者请求瞻观中国紫禁城风采,朱祁镇便趁皇室齐齐外出东郊为太后祈福祝寿之机,命蒯祥引使者们参观三大殿。蒯祥年事已高,又惧炎热,身子不便,禀报过皇帝后,遂命最钟爱的孙女蒯玉珠代劳。蒯玉珠与恭顺伯吴允诚孙女吴珊瑚交好,向其学得一口流利的蒙古话,既受命引领兀良哈使者参观皇宫,正好可以派上用场。
  蒯玉珠摇头道:“我也不知道怎么回事,他们两方莫名其妙地就打了起来。我虽懂蒙古语,却完全听不懂日本语,不知道他们在吵什么,通译也不知跑去了哪里。”
  于谦皱眉问道:“是鸿胪寺派的通译吗?是谁?”蒯玉珠道:“杨埙。”
  于谦眉头愈发紧锁,奇道:“怎么找杨埙做通译?鸿胪寺没人了吗?”
  蒯玉珠没好气地答道:“鸿胪寺只有四个人懂日语,最主要的那个被王司礼充军去了边关,一个告老还乡,一个父亲刚刚去世,回家奔丧去了,还有一个病重得起不来身。这北京城虽大,可懂得日语的还真不多,似乎只剩下杨埙了。”语气很是不满,也不知是针对大宦官王振,还是暗指通译杨埙。
  鸿胪寺专主外宾之事,杨埙却并非鸿胪寺专职人员,而是个工部营缮司[2]主事,主管漆事。杨氏世代为苏州髹漆名匠,精明漆理,各色俱可合,后因技艺出众被征调到北京。宣德年间,明宣宗朱瞻基选派工匠到日本学制漆器画,杨埙便在其列。他本有天分,学得日本画漆之法后,更出己意,凡屏风器具上,以髹笔妙绘染,山水、人物、花鸟,书画俱佳,神气飞动,极其精巧,愈久愈鲜,号“杨倭漆”[3]。日本人见到亦韶龆称叹,称赞杨埙天资敏妙,青出于蓝而胜于蓝,艺绝古今。
  只是杨埙技艺虽高,为人却放荡不羁,倒像个花花公子,与蒯祥那类规规矩矩的工匠像是两个世界的人。于谦听说杨埙是目下唯一能找到的日本语通译,一时也无法可想,便道:“你先去安顿那些兀良哈人,问明情由,我派人去找杨埙。”
  蒯玉珠却道:“我的任务只是带这些使者参观紫禁城三大殿,我已经完成了,安抚之类的活儿,该由鸿胪寺官员去做。”
  于谦道:“珠娘该知道今日本是假期,鸿胪寺当值官员怕是也跟皇帝去了东郊。”
  蒯玉珠道:“我也是大明子民,也该在放假之列。”顿了顿,又道:“况且于公身边不就有一个懂得蒙古语的通译吗,哪里还用得着珠娘?”狠狠瞪了于谦身后的朱骥一眼,竟就此扬长而去。
  于谦习惯地皱了皱眉头,扭头问道:“怎么回事?你得罪珠娘了?你们不是邻居吗?”
  朱骥摇了摇头,沉默不应。于谦便不再多问,命军士将兀良哈、日本使者带开,尽量分开安顿在南、北会同馆[4]中,又命人分别去找鸿胪寺官员及日本语通译杨埙。他因为还有紧急公务,不便多滞留,不再理睬使者斗殴之事,只留下朱骥善后,自往兵部官署去了。
  朱骥因与蒙古族将领恭顺伯吴允诚比邻而居,也略通蒙古语,上前询问了几句,这才知道究竟——
  原来适才参观紫禁城时,日本使者既惊叹宫殿的宏伟,又指着兀良哈人嘘声连片。通译杨埙虽然没有翻译内容,但从日本人神态及动作比画来看,不难猜到对方是在嘲笑蒙古以天为盖、以地为庐的游牧生活方式。兀良哈曾助明成祖朱棣夺取江山,有功于大明,本瞧不起专为朝贡讨赏而来的日本使者[5],兼之都是火暴性子,当即上前质问。日本使者遂勉强噤声。兀良哈人见日本人避让,又身处大明禁宫之中,不便多生事端,也就此算了。
  偏偏通译杨埙在这个时候站出来充当和事佬,称日本国民迄今也是席地而坐、席地而卧,跟蒙古人差不多,不必五十步笑百步。语气之中,对日、蒙双方都颇为轻视。兀良哈、日本两方都有懂汉语者,闻言各自大怒,朝杨埙怒目相向。杨埙竟然大笑着指着奉天殿道:“等你们什么时候造得出这样的宫殿,再来瞪我不迟。人,最重要的不是该有自知之明吗?”
  言外之意,蒙古、日本永远造不出像奉天殿这样恢宏壮丽的宫殿来。杨埙说的倒也是事实,兀良哈人、日本人遂悻悻作罢。
  出紫禁城后,本该由杨埙引着两方使者到鸿胪寺集结,但蒯玉珠再转头时,却发现杨埙人不见了。
  这时候,兀良哈人又见到日本人在互相打手势,似在嘲笑己方,于是争吵起来,这次日本人也毫不示弱。双方开始尚且用结结巴巴的汉语对骂,很快就发展为各说各的语言,即便不知道对方在说什么,也深悉对方不可能听懂自己在说什么,也要将污言秽语狂风骤雨般地倾泻过去。再到后来,对骂已经不能解决问题,便干脆动上了手。
  朱骥问明情由,却是哭笑不得,不知该如何解决,只得略安慰了兀良哈使者几句,命军士先送其往会同馆安歇。
  这边事情尚未完全解决,忽见一名军士从北面狂奔过来,后面还跟着一人,一面死死紧追,一面挥手大喊大叫。
  前面那军士面生,后面那人朱骥倒是认得,正是工部官匠杨埙。正待走开的日本使者见到明廷指派的通译终于出现,忙赶了过来,将杨埙团团围住,七嘴八舌,争相诉说兀良哈使者的不是。
  杨埙大叫道:“让开!我有急事,快些让开!”
  日本人哪里肯听,个个委屈得不行。一名受了刀伤的男子还将血淋淋的伤口伸到杨埙眼前,要请他主持公道。
  杨埙虽急不可耐,却始终冲不出包围圈。他挣扎着在原地跳了一下,看到朱骥站在不远处,忙高叫道:“朱千户!朱千户!”
  朱骥便走过来问道:“杨匠官,你去了哪里?我正派人到处找你。”
  杨埙被人群挡住,看不到朱骥的面孔,只听得到声音。他也不及寒暄,急忙道:“朱千户,拦住那个人!快拦住前面那个军士,他是个冒牌货!”
  朱骥这才会意过来,忙抬脚去追。那军士已到东街口,旋即调头往北,往皇城根方向奔去。朱骥紧追过去,虽落后许多,但尚能看到那军士背影。然到东安门一带时,竟就此不见了对方踪迹。
  朱骥见东安门守门军士狐疑地望着自己,忙上前出示锦衣卫腰牌,问道:“适才可有见过一名军士经过?”
  一名军士答道:“这里是皇城根,总有许多巡逻军士来来往往,不知朱千户问的是哪个?”
  朱骥道:“巡逻军士都是结队而行,有没有见过落单的?”那军士摇头道:“没有。”
  另一名军士道:“刚才倒是有个落单的男子经过,不过不是军士打扮,就是普通百姓。但模样可是大大咧咧的,路过东安门时,还横了小的一眼。小的看他往东厂方向去了,还以为他是东厂番子呢。”
  朱骥只远远见到那假军士的身影,未知面貌,料想打听不出个所以然,更无从搜寻其下落,只得折返回来。却见日本及兀良哈使者均已散去,漆匠杨埙人也不见了。
  正狐疑间,一名军士匆匆过来,告道:“于侍郎有公务请朱千户去一趟兵部衙门。”
  朱骥点点头,遂赶来兵部官署。一进大门,便见到漆匠杨埙被全副武装的军士押在一旁,不由得十分惊讶。于谦正在与兵部尚书邝埜站在堂前议事。邝埜一身便服,显是来不及更换官服便直接赶来了官署。于谦转头见到朱骥,便打了个手势,示意女婿先在堂外等候。
  朱骥便走到杨埙面前,问道:“杨匠官,这是怎么回事?”
  杨埙摇头道:“我也不清楚。朱千户没捉到那名假军士吗?只有他才知道是怎么回事。”
  原来杨埙跟随兀良哈、日本使者团出来紫禁城后,正好看到几名米店伙计推着板车往兵部官署中运送大米,车后还跟着一高一矮两名军士。兵部是大官署,建有食堂,好方便官吏中午就餐。食堂采购供运多在官吏下班后,今日举国休假,正好是补给良日。
  不知道为什么,杨埙第一眼看到那两名护送军士时,觉得有些不对劲儿,一时好奇,便跟了过去。
  到兵部大门时,高个子军士还主动上前跟门前守卫招呼,守卫似是跟他不熟,爱理不理。刚好此时兀良哈、日本使者在附近起了纠纷,守卫正闲得无聊,一时心动,便赶去看热闹,又对高个子军士说了几句什么,大概是要他临时帮忙顶下岗之类。然守卫离开后,那一高一矮两名军士却没有履行守卫大门的职责,而是紧随米店伙计进了官署。杨埙愈发觉得不妥,便也跟了进去。
  赶来食堂时,却发现除了米店伙计外,并无他人,那两名军士根本没有跟随板车来卸货。米店伙计虽然奇怪,但好在时常来兵部送货,早已是熟门熟路,便自行将大米扛入仓房堆好。
  杨埙顺口问了几句。米店伙计回答说也是头一次见到这两名军士,而且之前并没有接到要往兵部送米的通知,今日是两名军士临时来到米店,说奉上司命令来订一车大米。米店店家开始还觉得奇怪,因为距上一次往兵部送米还未及半月,但转念想到也许是主管食堂的官吏因官署放假,进出运货方便,要先行补充一批大米,便紧急安排伙计准备妥当,再随军士往兵部而来。
  杨埙愈发起了疑心,然兵部官署甚大,竟一时未能找到那两名军士。他料想二人行踪诡秘可疑,必是冒充的军士,既然想方设法利用送米之机混进兵部,以目下情势而言,极可能是蒙古瓦剌派来的奸细,意图盗窃机密军事文件,于是往收藏重要文书的后楼赶去。他本职是漆匠,京城重要建筑髹漆都归他管,对紫禁城及各中央官署都极为熟悉。
  但到后楼时,并没有见到那两名可疑军士,倒是值守后楼的军士发现胡乱转悠的杨埙,赶过来围捕盘问。杨埙忙掏出腰牌,表明身份,谎称自己是来查勘后楼漆面状况的,又装模作样地在楼前转了一圈,这才勉强解除了军士的疑问。
  出来路过车驾司时,杨埙又意外遇到那两名可疑军士,其中矮军士手里还拿着一个卷轴。那两人见杨埙神情,知其起了疑心,不等他叫喊,高个子军士冲上来将他大力推倒,再与同伙拔腿就跑。
  杨埙挣扎着爬起身来,揉了揉跌得生疼的屁股,这才跌跌撞撞地追将出来,正好跟进来的兵部侍郎于谦撞了个满怀。于谦倒是没事,只退了两步便立定了。杨埙一屁股倒跌坐到地上,当即痛呼出声。
  于谦忙上前扶起他,问道:“杨匠官不是正充当日本使者通译吗,你来我们兵部做什么?”
  杨埙一时不及多解释,急追出来,却见矮个子军士已经不见了,高个子军士正往大街方向跑去,便直追了过去。
  讲完经过,杨埙又道:“后面发生的事,朱千户已经知道了,我被日本使者一拥而上给围住了,那假军士趁机逃走。朱千户去追他时,我又被兵部军士抓到了这里。”
  朱骥问道:“你可有将详细经过告知于公?”
  杨埙摇头道:“于侍郎一直在堂中与邝尚书议事,没空理睬我。我猜于侍郎召朱千户来这里,是打算将我交给锦衣卫处置。不过我已经向朱千户交代清楚了经过,现下可以走了吗?”
  朱骥摇头道:“不行。”
  又等了一会儿,于谦匆匆出来,正色告道:“车驾司的机密档案柜被人撬开,翻得乱七八糟,到底丢了哪些文卷,要等比照清单后才能知晓。不过有人看到杨匠官从那里出来。”
  杨埙惊叫道:“冤枉!我是看到那两名军士可疑才跟进兵部官署,完全是见义勇为,怎么反倒成了嫌犯了?”又大致说了一遍经过。
  于谦似乎不大相信,也不拐弯抹角,径直质问道:“杨匠官素来玩世不恭,何时关心起国家及兵部大事了?再说了,真有假军士混进兵部,官署内外都有人值守,你只需喊叫一声,便能将贼人一举擒获。为何杨匠官没有这么做,反倒在明知那两名军士极可能是贼人的情况下,自己冒险跟踪呢?”
  杨埙一时语塞,答不出话来。
  于谦便招手叫过朱骥,道:“瓦剌也先正大举南下入侵,边关事急,我没有闲暇来管这件事。这件案子按理该移交锦衣卫,你带杨匠官去吧,一定要尽快追回被盗的机密文书。”
  朱骥应了一声,又见岳父神色凝重,忍不住多问了一句:“目下瓦剌军进发到了哪里?”
  于谦肃色道:“大同。大同军已全军覆没,总督军务的西宁侯宋瑛及大同主将武进伯朱冕均已战死。”
  朱骥“啊”了一声,这才意识到军情的严重性,不敢再多耽误岳父办公,忙带了杨埙出来,问道:“杨匠官,你实话说,到底是怎么回事?”
  杨埙道:“就是我适才告诉朱千户的情形啊。于侍郎没看到那两名军士,你至少看到其中一个啊,还追了一程,那难道能是假的?”
  朱骥道:“但于公适才的质疑有道理。你临时担任通译之职,负责将日本使者安顿好,事关国体,职责不轻,可你却半途舍弃使团,改进了兵部衙门。”
  杨埙道:“因为我留意到那两名军士形迹可疑啊。”
  朱骥道:“就算如杨匠官所言,你怀疑有两名假军士进了兵部,大可直接呼叫守卫,为什么你非要自己跟进去察看?这实在不像你杨匠官的性格。”
  杨埙居然答道:“人人都有正义感爆发的时候嘛,这跟性格无关。”
  朱骥正色道:“我知道杨匠官在宫中甚为得宠,但目下你犯了案,就得公事公办。你不肯说实话,照规矩,我只能带你到锦衣卫官署,正式立案稽查。”
  杨埙见对方要动真格,便不再嬉皮笑脸,忙道:“等等,好,我说实话。朱千户是知道我性情的,我实在厌烦给那些日本使者当通译,早就想找机会溜掉,正好见到那两名军士可疑……”
  朱骥打断道:“杨匠官总说那两名军士可疑,为何你一眼能看出疑点,兵部大门守卫却看不出来?”
  杨埙笑道:“因为守卫没有看到前面一幕。”
  那两名军士跟在运粮板车后,将近兵部大门前,矮个子军士身上掉下了一件物事,他急忙弯腰捡起,收入怀中。杨埙正好看到,立时从姿势辨别出那军士是名女子。大明朝哪有女子当兵的?她既然是女扮男装,同伴必然也是冒牌货了。
  杨埙又道:“朱千户也别怪我没有及时知会守卫,我当时正想设法摆脱那些日本使者呢,喊了出来,不是没我什么事了?我跟着他们进兵部,一是无聊,二来也是想找点儿乐子,看看这一男一女到底要做什么,顺便也想看看兵部的笑话。”
  朱骥闻言大是不快,皱眉道:“看什么笑话?杨匠官也算是朝廷命官,食朝廷俸禄,如何说出这种话来?”
  杨埙也不大当回事,依然笑道:“我跟朱千户不同,只是个漆匠,凭手艺吃饭,但这手艺并不是只能售予帝王家才有出路,我其实更喜欢民间的自由自在。但朝廷将所有手艺还算不错的工匠都强行拘在京师,专为官家做活儿,所以我这朝廷俸禄食得并不舒坦。再说朝中这些大臣,上不能匡主,下无以益民,多尸位素餐者,我等无足轻重的小人物既不能批评这些在位者,站在一旁看个笑话,难道也不成吗?”
  朱骥本不是能言善辩之人,一时语塞,竟答不出话来。
  杨埙见朱骥尴尬,哈哈一笑,道:“我是出名的爱开玩笑,常常信口胡言,朱千户不必当回事。”顿了顿,又道:“还是说回眼前这桩案子吧。朱千户想想看,我怎么可能是贼人?我只是个漆匠,能有什么动机?退一万步说,就算我真的想偷什么东西,我负责所有中央官署建筑的髹漆,去年还为兵部正堂补过漆,想偷什么机密文卷,早就盗了,还用等到今日吗?”
  朱骥本就不信杨埙会是贼人,听了他的一番解释,也就此释然,又道:“但杨匠官已知晓那两人可疑,却知情不报,导致贼人顺利偷走兵部机密文书,仍有重大过失。”
  杨埙嘻嘻笑道:“如果我协助朱千户捉到那两名贼人,是不是可以将功补过?我可是唯一见到假军士正脸的。”
  朱骥道:“这件案子牵涉兵部机密,我做不了主。但如果杨匠官能协助锦衣卫侦破此案,我愿意尽全力为你圆转求情。”
  杨埙闻言颇为失望,拍了拍自己额头,懊悔道:“怪我一时觉得好玩,竟将自己卷入了大案,这下完了。”
  朱骥正色道:“兵部丢失了机密文件,必须得立即追回。这件事,可比杨匠官个人荣辱、前程重要多了。”
  杨埙“嘿嘿”两声,道:“那是你朱千户的立场,我只关心……”见朱骥脸色一沉,便没有继续说完,改口道:“朱千户大概觉得我太不拿朝廷大事当回事了,试问满朝文武之中,真正关心国政的又有几个?至少我没有做过危害朝廷利益的事。说起来,走私通敌、贩卖军事禁物给瓦剌,可比兵部丢失机密文件重要多了,怎么不见有人去管呢?”
  他所称“走私通敌”,即指当今权宦王振为了私利走私、肆意破坏明廷边防的行为。王振贪暴纳贿,镇守大同的监军宦官郭敬是其亲信,每年私自制造大量钢铁箭镞,以王振的名义送给瓦剌。作为回报,瓦剌则派人赠送王振良马。明朝贡市法严禁将铁锅、钢铁、硝黄等物卖与“番人”,王振如此肆无忌惮地破坏规定,朝中大臣皆畏惧其权势,无人敢吭一声。
  朱骥听了杨埙这番话,这才领悟对方所称“看个笑话”背后的深意,一时间,心底深处竟有些悲凉起来。他亦知王振种种危害国家社稷的行为,却没有勇气像手下校尉王永心那样挺身而出,是不是也称得上“尸位素餐”呢?
  正郁郁满怀时,忽有人叫道:“朱骥兄,你怎么在这里?”却是巡城御史邢宥。他也不多及寒暄,径直告道:“我刚刚巡逻中城时,收到匿名投书,称兀良哈已与瓦剌、鞑靼勾结,意图大举侵明。这次入贡的兀良哈使者,其实是瓦剌也先专程来探听我大明虚实的奸细。”
  元朝势力退出中原后,蒙古各部落开始分裂,黄金家族[6]的地位也日益衰落,虽然威望犹存,却再无实权。到“马上天子”明成祖朱棣即位的时候,蒙古已经分裂为兀良哈、鞑靼和瓦剌三部,各自为政,其中以鞑靼实力最强。
  兀良哈部散居在辽河、西辽河、老哈河流域[7]一带,靠近中原,实力相对比较弱,在洪武年间就已经内附中原。明太祖朱元璋在兀良哈部设立朵颜三卫,划归第十七子宁王朱权统辖。燕王朱棣发动靖难之役时,宁王朱权被兄长用计挟持,其部下兵马亦并入了燕军。朵颜三卫骑兵精悍骁勇,在朱棣夺得皇位的过程中立下赫赫战功。朱棣为了报答兀良哈三卫之恩,曾许诺将宁王朱权的封地大宁转封给三卫之部落首领。但朱棣当上皇帝后,已经决定要将明朝京师由南京迁往北京,这样,大宁的地理位置就显得相当重要,不能轻易许于外人之手。朱棣迟迟没有兑现当初诺言,招来朵颜三卫部落首领的不满,由此埋下了祸根。
  鞑靼部以和林[8]为中心,活动在鄂嫩河、克鲁伦河流域以及贝加尔湖以南地区,势力最强,是明廷的主要威胁。瓦剌部主要驻牧地在科布多河、额尔齐斯河流域及其以南的准噶尔盆地附近。
  北元自元顺帝之孙脱古思帖木儿之后,继位称帝者先后有恩克卓哩克图、额勒伯克、坤帖木三代。这些人都是蒙古黄金家族成员,在名义上保持了元帝国的正统。永乐元年(1403年),鞑靼别部首领鬼力赤篡夺了北元黄金家族帝位,废除“大元”国号,改国号为“鞑靼”,自称为鞑靼可汗。
  鬼力赤改大元为鞑靼后,鞑靼内部以及蒙古各部落之间的纷争加剧,进入白热化的状态。当时鞑靼内部有太师右丞相马儿哈咱、太傅左丞相也孙台、太保枢密知院阿鲁台等势力,相互角斗。鬼力赤自立为鞑靼可汗后,瓦剌部首领猛可帖木儿也很不服气,为了在称号上凌驾于鬼力赤的“鞑靼可汗”之上,更是自称“瓦剌王”。因而鞑靼可汗鬼力赤同时面临着深重的内忧与外患。
  不久,瓦剌部猛可帖木儿和鞑靼部阿鲁台联军,共同夹攻鬼力赤。阿鲁台一举杀死了鬼力赤,拥立元宗室本雅失里为鞑靼可汗。本雅失里是坤帖儿之弟,出身黄金家族,算是名正言顺的汗位人选。阿鲁台则自任太师,把持大权。
  永乐初年,中原刚刚结束“靖难之役”,明成祖朱棣新即帝位,不欲大动兵戈,真心希望北部边境安定,便积极派遣使者与鞑靼修好,表达“讲好修睦”的愿望。但鞑靼忙于内讧,对此没有任何回应。阿鲁台掌权后,干脆断绝了与明朝的一切往来。
  朱棣议和不成,打听到鞑靼与瓦剌互相仇杀不已,而鞑靼势大,便想利用瓦剌来牵制鞑靼。刚好瓦剌也希望取得明廷的支持,在朱棣即位后不久,便派遣使者前来朝贡。之后,明朝与瓦剌之间的使者往来不绝。
  永乐元年(1403年),鞑靼阿鲁台进攻瓦剌,被瓦剌部的马哈木打败。阿鲁台听说马哈木与明朝通使,颇为忧惧,也派使节与明朝通好。这间接表明鞑靼与瓦剌的势力相对平衡,明成祖朱棣自然很高兴。只是,这和平并没有持续很久。鞑靼逐渐强大起来,渐渐对明朝不恭起来。
  永乐七年(1409年)四月,明成祖朱棣派使臣郭骥到鞑靼可汗本雅失里处通好,为了表示诚意,还将以前明军俘虏的本雅失里部属二十二人全部释放。但这次出使没有成功,明使臣郭骥还被鞑靼杀害。六月,郭骥的部分随从从鞑靼逃回,向朱棣报告了郭骥被杀的消息。朱棣十分愤怒,决定对鞑靼用兵。
  因为担心瓦剌与鞑靼联合,朱棣事先进行了大量分化瓦解工作。当时瓦剌部首领猛可帖木儿已死,瓦剌部落由马哈木、太平、把秃孛罗三首领控制,势力日盛,且与鞑靼阿鲁台素来不和,经常互相仇杀。朱棣为了激化矛盾,另派使臣到瓦剌部封赠马哈木为顺宁王,太平为贤义王,把秃孛罗为安乐王,想利用这三部来削弱、牵制鞑靼势力。自此,明朝、鞑靼和瓦剌相互之间展开了长期的角逐与争斗。
  永乐七年(1409年)七月,朱棣派淇国公丘福为征虏大将军总兵官,武城侯王聪、同安侯火真为副,靖安侯王忠、安平侯李远为左右参将,率精骑十万,北讨鞑靼。
  出发前,朱棣一再告诫主帅丘福道:“毋失机,毋轻战,一举未捷俟再举。”然而,丘福急功近利,不听属下意见,冒险轻进,结果中了鞑靼埋伏。双方在克鲁伦河北岸激战,丘福被杀,十万明军几乎全军覆没,只有少数人逃回。
  朱棣闻讯后十分恼怒,追夺了丘福的世袭爵位,还将其家属全部流放到海岛。
  丘福率领明军吃了败仗后,朱棣震怒之下,认为诸将无一能任统帅之职,决定御驾亲征。永乐八年(1410年)一月,朱棣经过周密准备,下诏亲征鞑靼。彼时因皇太子朱高炽正在南京监国,朱棣便命皇太孙朱瞻基留守北京。名将张辅被特意从安南调回,随同皇帝出征。
  五月,朱棣亲率五十万大军北进至斡难河,与鞑靼可汗本雅失里遭遇。斡难河是蒙古英雄成吉思汗的发迹之地,也是蒙古人心目中的圣地。正是在此处,明军击溃了鞑靼主力军,本雅失里仅带七名随从仓皇向西逃遁。